2025年国家公祭日倒计时
00天
00时
00分
00秒
国家公祭日
背景与设立
国家公祭日,全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以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同胞而设立的国家级纪念日。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民族复兴的期许。
设立时间与法律依据
- 设立时间: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法律依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设立目的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 悼念逝者: 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以及在侵华战争中牺牲的所有同胞。
- 铭记历史: 让后人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不忘国耻,以史为鉴。
- 警示未来: 警示国人勿忘历史教训,警惕战争威胁,珍爱和平。
- 凝聚民族精神: 通过公祭活动,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 传递和平理念: 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对中国军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屠杀、强奸和抢劫,造成了数十万生命的丧失。这场惨绝人寰的暴行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是对人性和文明的公然践踏。
国家公祭日活动内容
每年的国家公祭日,中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包括:
- 国家公祭仪式: 在南京举行隆重的国家公祭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会出席并发表讲话。
- 默哀仪式: 在全国范围内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致哀。
- 主题展览: 各地博物馆、纪念馆会举办关于南京大屠杀和抗日战争的主题展览。
- 群众性纪念活动: 社会各界会自发组织纪念活动,如献花、默哀、主题讲座等。
- 网络纪念: 网络平台会推出相关的纪念专题,方便民众参与网络祭奠。
社会意义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 国家层面: 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历史的态度,对死难者的尊重,也体现了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
- 民族层面: 能够唤起民族记忆,凝聚民族认同感,激励全国人民为国家富强而奋斗。
- 国际层面: 提醒世界人民牢记历史教训,珍爱和平,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重要意义
国家公祭日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警示和鞭策。 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伤痛,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结语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和平的向往,也是对未来的期许。通过每年的公祭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